最新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校互动 >> 家校互动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一、“安全感”说法的起源——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早是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

根据鲍比的看法,婴儿对其照看者的依恋具有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它不仅促进孩子的情绪安全,而且是确保婴儿能存活的必要条件。

刚出生的婴儿处于孤独且弱小的状态,在心理上对照看者(母亲或主要养育人)的依赖性最大,在接下来的成长阶段中,婴儿依靠本能去寻求、检测,并试图和提供保护的照看者保持亲近。此时,照看者与婴儿之间的沟通品质显得格外重要。婴儿通过与各有长处和弱点父母之间的沟通品质的分化,发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动的方式,用来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照看者能敏感的觉察婴儿随时随地发出的请求信号,并立即用行为做出应答,呈现出“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我能回应你的需求”的合作性沟通模式,婴儿则体验到“信任”,发展出能够直接跟照看者沟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能力。

心理学将这样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婴儿称为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拥有价值感,相信他人可以给予帮助,并在和照看者的互动中得到未来构建人际关系的良好示范。在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中,人格的发展趋向结构化,可以按照适度控制和富有弹性的方式运转,而且即使环境糟糕,也能够继续下去。具有更强的心理复原力。

但是,如果婴儿总是受到冷漠的、混乱的、不稳定的支持,他将无法预测自己接下来的遭遇,从而无法很好的处理自己和他人,乃至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样缺乏安全感的婴儿,被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二、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关键因素

照看者能敏感的觉察婴儿随时随地发出的请求信号,并立即用行为做出应答,呈现出“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我能回应你的需求”的合作性沟通模式,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基底。下面,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浅述:

(一)母亲的凝视

孩子是透过母亲的眼睛来感受自己身份的。所以眼神接触和互动是极端重要的

母亲眼睛的凝视,带着非常强烈的情感,专注在当下,与孩子进行非言语的沟通。这里,我想起自己的一个经验,在我女儿出生时,我躺在产床上好奇孩子性别。当医生给孩子擦拭完身体,将其放在我怀抱中时,在我低头看向她的瞬间,她忽然睁开了双眼,我的眼睛和我有了眼神的接触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凝视对看当下我立刻感觉到一种强烈的链接和依恋。但是,她有所反应的并不是我的声音,而是我的凝视,这是非常强有力的体验。至此,在母婴关系这个客观定义描述中,链接了专属我和女儿的情感记忆。

互相的凝视是极端重要的,体现在母婴之间无时无刻的沟通和交流上,也是母亲及时、清晰、有效地给予语言或行为回应的基础,是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皮肤的接触

个体探索世界的方式随着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首先通过感知觉与外界建立链接,其次是情绪情感,最后是理性维度。1岁之前婴儿,仍沉浸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通过感知以及直觉探索,和外界保持互动的。那我们该如何利用与婴儿相适宜的方式促进其安全感的发展呢?

我试着以母婴哺乳期间的互动模式为例展开讨论。

母亲在哺乳时,分泌乳汁的乳房婴儿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和更深度的链接。母亲温柔的凝视、爱意的拥抱,无疑是这份深度链接的催化剂。婴儿在吸吮乳汁时,也呈现出非常活泼的玩耍状态,如小手抓小脚,一下一下有节奏地踢个不停,边吸吮乳汁边望向母亲,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眼睛亮亮的,甚至小手也会覆在乳房上,去获取更大面积的皮肤接触,母亲也会情不自禁的亲吻孩子的脸庞。仔细看婴儿的脸,会看到他是充分喂养的状态。

母亲温柔凝视的眼神接触、脸庞和脸庞的接触,亦或被安全地抱住涵容在母亲的怀中的感觉都散发着美感,同时被这份美感环绕的母婴之间有了更多的共鸣和情感的流动,这有助于母亲更敏锐地解读婴儿的咿咿呀呀的非语言请求信号。荣格学派也强调只有透过心灵和美感的互动,婴儿才会变得完整,变得滋养。

有研究证实,在对孤儿院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尽管这些孤儿被喂养,被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缺少了爱及关怀,他们中的80%在四岁前都死亡。这项研究,也说明了没有依恋对象(母亲或主要养育人)的孩子就会容易死亡,没有爱,孩子也无法成长。

(三)团队的支持

母亲怀孕、生产的过程是需要他人支持的。这是由母亲在孕产期体内激素变化导致的情绪不稳定状态和婴儿本身的高需求状态,所共同决定的。

在婴儿新出生的一个月,母亲几乎每天保持着在24小时,随叫随到、全方位、高质量回应的状态。在婴儿能够睡整夜觉之前,母亲甚至无法得到基本的休息。此时,团队的支持至关重要。结合实际生活,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母亲也是被其“母亲”(外婆、奶奶或专业月嫂、保姆等)支持着、包容着,也就是传统中的“坐月子”。自此,祖孙三代形成良好的支持体系。

若这个阶段的母亲没有得到良好的支持,或者家人只重视孩子等,会导致母亲身心俱疲,情绪不稳定,无力回应孩子非言语的请求信号,甚至母亲对跟婴儿的身体接触感到厌烦,以及滋生对婴儿哭闹的愤怒行为。此时,婴儿的“依恋”与母亲的“照看”不在同一频道,产生的联结也是不安全的。

只有在“家”这个团队的支持下,母亲和婴儿共处于一种被托举的氛围中,才会滋生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因为“家 ”是非常的扎实非常的稳固的另一种“母亲”蓝图,能给予母婴大地母亲的感觉

三、常见的不当养育方式及后果

决定婴儿安全感的,不光取决于照看者(母亲或主要养育人)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在照看者照看婴儿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精神状态。需注意的是,母亲明明精神状态已经很糟糕,仍咬着牙死撑着,被赋予照看高期待,这会导致母亲情绪极不稳定,甚至看见孩子哭闹会明显流露出厌烦。这一情形,极易养育出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以下,将围绕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三种不安全型依恋,详述常见的不当教养方式。

(一)回避型依恋

若照看者主动回避婴儿想要联结的请求,在孩子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行为,在长久的失望中,婴儿会用冷漠的方式将自己抽离出来,逐渐放弃对照看者要求。表现为对母亲离开或回来,看着无动于衷,出奇地漠不关心,只是不停的探索周围环境,实则内心惊慌。循环往复,形成回避型依恋。

该类型儿童容易引发出别人愤怒的、控制性的反应,看上去闷闷不乐的、傲慢的或者对抗的。在人际交往中,会欺负其他孩子。被认为和强迫的、自恋的以及精神分裂样的问题紧密相关。                                                                                                                                                                                                                                                                                                                                                                                        

(二)矛盾型依恋

若照看者自身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对于婴儿发出的请求信号不敏感,时有时无。那么,对婴儿来说,母亲给予的回应是无法预期和不经常拥有的,婴儿则会对母亲太过于迷恋,以至于无法自由地探索,对母亲离开的反应,表现出淹没性悲伤。和母亲重聚,既不能缓解悲痛,也不能终止对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心,形成矛盾型依恋。就好像在母亲在场的时候,仍在寻找“母亲”。

该类型儿童会一直保持高水平的依恋模式,看上去既黏人又不成熟,容易被过度宠爱,被当做更小的小孩对待。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欺负,被认为与歇斯底里的或表演性的问题有关。

(三)混乱型依恋

若婴儿持续和愤怒或虐待的父母互动,体验到父母确实让人害怕时,父母不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的来源,也同时被体验为危险的来源。婴儿会形成混乱型依恋。

从心理病理学角度而言,从儿童期开始便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如,边缘性患者。

综上,由生物需要驱动的各种依恋表现,塑造着我们对过去和当下的理解,同时打造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很显著地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基于此,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澳门永利网上赌场开户公众号